[图片] 西藏第一座寺院-桑耶寺

Filed Under 西藏旅游 By 旅行者
Posted on 本文最后更新于2006-05-28 21:08:28
From links http://www.mjjq.com/blog/archives/1134.html

图片桑耶寺位于山南扎囊县境内,始建于公元762年,建成于779年,是藏传佛教史上第一座佛法僧俱全的寺庙。桑耶寺的寺基由莲花生大师测定,整个寺院的建筑由寂护设计,赤松德赞主持奠基。桑耶寺建成后,赤松德赞从内地、印度、于阗等地邀请高僧住寺传经、译经,鼓励贵族子弟出家到桑耶寺修行,并宣布吐蕃全民一律尊信佛教,从此奠定了桑耶寺的崇高地位。历史上著名的印度佛教与汉地佛教教义之争便发生在这里。桑耶寺是以古代印度婆罗王朝在摩揭陀所建的乌达波寺为蓝本而建造的。主殿建成以后,历代增修扩建,占地面积为4900多平方米,规模宏伟。

整个建筑群完全按照佛经中的大千世界布局:宏伟的乌策大殿代表世界中心须弥山;太阳、月亮两殿象征宇宙中的日、月两轮;乌策大殿四角的四座佛塔代表四大天王;大殿周围均匀分布有四大殿、八小殿,表示四咸海中的四大部洲和八小洲;环绕寺庙的圆形围墙象征世界外围的铁围山。建筑群占地面积11万余平方米。乌策大殿门口有一“兴佛盟誓”碑。多吉德殿大门外右侧有一吐蕃石碑,高3.8米,座高0.8米,碑文为古藏文(汉文为“吐蕃金石录”)。主殿门前有石狮一对,狮高1.2米、宽0.47米、高0.76米,石座为方形,上雕有方形莲花纹。寺内还有一对汉白玉石象,高1.05米,造型古朴、线条柔美,富有唐代雕刻之风,是该寺现存石雕艺术的珍品。寺内还有一口大铜钟,钟高1.1米,直径0.55米,钟上铸有古藏文,十分罕见。据《贤者喜宴》载,此铜钟是西藏地区所铸的第一口钟。桑耶寺主殿回廊及配殿均有年代久远的精美壁画。

桑耶寺简介 >>

素有“西藏第一座寺庙”美称的桑耶寺,位于山南扎囊县雅鲁藏布江北岸的扎玛山麓,距离泽当镇38公里,是藏传佛教史上第一座佛、法、僧三宝俱全的寺庙。

桑耶寺于公元762年开始兴建。寺院选址于藏王赤松德赞的出生地,藏王赤德祖赞的冬宫附近。由莲花生大师主持桑耶的建设,建筑仍保持寂护大师的原设计,赤松德赞亲自主持了奠基。

寺院于公元779年建成后,赤松德赞邀请印度、汉地、于阗等地僧人住寺讲经弘法,为寺庙做了许多工作。剃度七名贵族子弟出家为僧为其中之一,这七人因而成为西藏第一批真正的住寺僧人。剃度为僧的数年后,这七人都被委任为讲经的规范师,被后人奉为西藏藏传佛教的先驱者,声名显赫于佛教界和西藏的历史,史称“桑耶七觉士”。赤松德赞弘佛抑苯,并宣布吐蕃全民信仰佛教。

桑耶寺以其殿塔林立,楼阁高阔,规模宏大,融合了藏、汉、印三种风格而造型完美的建筑和题材广博,技艺高超,绘塑精湛的壁画造像,以及众多木雕石刻、唐嘎等文物瑰宝而驰名于世。桑耶寺周围绿树成荫,河渠萦绕,是国家级雅砻风景名胜区的主要景区之一。

图片

桑耶寺的传说 >>

第五代赞普赤松德赞为唐朝金城公主之子,据说其出生后还曾围绕着他上演了一出藏族版本的《狸猫换太子》的故事,可正所谓少时蹉跎日后却必成大器--赤松德赞后来在藏族历史上被称为“师君三尊”之一。

公元754年赤松德赞执政以后为巩固政权的需要,设计除掉了崇苯的大臣,大力在雪域高原弘扬佛法抑制苯教。为此,他曾经先后两次延请“外国专家”一从印度迎请了高僧寂护,从乌杖那国请来了密宗大师莲花生入藏传经,使佛教由此开始在雪域高原扎下了根来。

赤松德赞后又授命寂护建造西藏历史上第一座寺庙桑耶寺,但建寺过程中却屡建屡垮,原因据说是此地妖气很盛,鬼魔横行。想来寂护大师大概属于书卷气较重空有满腹经纶那类“文化人”,对于这些邪魔外道就好像是“秀才遇上了兵”,一点儿招也没有。看着寺庙老是建不起来,英明的赤松德赞国王那个急的,慌忙就把精通密宗咒术擅长降魔伏妖的莲花生请来帮忙,估计是病急乱投医,国王就当大师是一柔道黑带高手使了。不过大师也拽的厉害,和邪魔外道们飞沙走石一顿开打,其间自然免不了在四处空中来水里去的(要不然现在桑耶和山南一带怎么会留下那么多“战斗遗址”),街边混混们玩真的哪儿玩得过武林正派,何况还是一“外援”,最后终于邪不压正,妖魔们被一顿暴扁打的是鼻青睑肿落花流水,最后有的是流落异乡,逃到了偏僻的藏东崇山峻岭中;有的是“阵前起义”,被大师招安改编成“政府军”--成了佛教的护法神。

桑耶寺的由来还有一段故事。桑耶寺,藏文意为“吉祥永固天成桑耶大伽蓝”,又或者“无边寺”、“超出意想寺”、“三样寺”等名称,但一般总称为“桑耶寺”。相传,赤松德赞请来莲花生大师为其建寺传法后,为了满足一下国王急于见到寺庙建好后景象的迫切之心,莲花生施展法术,在自己的手心变幻出了寺院的幻影,赤松德赞见此景大惊,惊呼:“桑耶!”(“出乎意料”的意思)于是该寺得名“桑耶寺”。

图片

桑耶寺建寺背景及年代 >>

公元七世纪松赞干布(593——650年)在位的吐蕃王朝时期,佛教传入西藏。为了巩固新兴的吐蕃王朝的集权统治,削弱支持守旧贵族集团的西藏传统宗教——本教的影响,松赞干布对佛教采取了扶持的态度,下令共建了大昭、小昭二寺及十二神殿。不过这些建筑只是一些供奉佛像、佛经的小庙,并无常住僧人,更无合乎佛教戒律的仪式活动。公元八世纪初期,赤德祖赞(704——755 年)在位时,虽曾采取过若干措施,意欲弘扬佛法,但由于笃信本教的贵族及其所代表的本教势力的阻挠,佛教还是未能得到真正的传播,赤德祖赞本人亦因此而遭暗算身亡。

公元755年,赤松德赞幼年继任赞普。此时,吐蕃反对佛代,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巴协》、《西藏王臣记》认为“藏王(赤松德赞)卯年生,年届十三,时逢卯年(767年)修建寺庙。”至公元771年完工,仅五年时间,《贤者喜宴》说桑耶寺“兔年(763年)奠基,兔年(774年)竣工,十二年园满告成。”《布敦佛教史》说阴火兔年(787年)奠,阴土兔年(799年)竣工。法尊法师认为应是762——766年完成桑耶寺(《中国佛教》)。王森先生认为是“约于779年,建成了在西藏佛教史上著名的桑耶寺”(《关于西藏佛教史的十篇资料》)。东嘎·洛桑赤列先生认为在公元763年始建桑耶寺,至766年建成,历四年竣工。以上诸种观点,虽各不相同,但其建造年代都相差无几,皆在公元八世纪中叶。

宏伟的建筑群 >>

那寺建筑规模宏大,殿塔林立,以金”大殿(乌孜仁松拉康)为主体,组成一座庞大、完整的建筑群,总面积约25000余平方米。整个寺院的布局,是按佛教想象中的“世界”的结构设计而成,一般认为是以古印度摩揭陀地方的欧丹达菩提寺(飞行寺)为蓝本;也有人认为,桑耶寺的建筑形式与佛教密宗的“坛城”(即曼陀罗)相似,是仿照密宗的曼陀罗建造的。位于全寺中心的“乌孜”大殿,象征宇宙中心的须弥山;“乌孜”大殿四方各建一殿,象征四大部洲;四方各殿的附近,各有两座小殿,象征八小洲;主殿两旁又建两座小殿,象征日、月:主殿四角又建红、绿、黑、自四塔,以镇服一切凶神魔刹,防止天灾人祸的发生;而且在塔周围遍架金刚杵,形成108座小塔,每杵下置一舍利,象征佛法坚不可摧,此外,还有一些其它建筑,为护法神殿、僧舍、经房、仓库等。全部建筑又围上一道椭圆形围墙,象征铁围山,四面各开大门一座,东大门为正门。


“乌孜”大殿

“乌孜”大殿即“祖拉廉”,是桑耶寺的中心主殿,“其地基高厚而大,所备之原材料静致完好,如同螺碗盛满玛瑙一般。”(见《贤者喜宴》)建筑面积达6000多平方米,座西朝东,殿高三层,式样别致,独具风格。每层殿堂的空间很高,一般在5.5——6米之间,而且第二、三层均在殿堂前建有低于大殿的宽敞阳台,这既使大殿内得到充足的光线,同时外观也显得更加壮丽大方。从远外眺望,大殿似五层楼房,实际只有三层,这三层各属不同的建筑风格。据有关文献记载,“乌孜”大殿的建筑吸取了西藏、内地和印度的构造风格。底层采用藏族建筑形式,中层采用汉族建筑形式,上层采用印度建筑形式。各层的壁画和塑像也都按照各自不同的法式进行绘画和雕塑。这种藏、汉、印合壁的建筑格调,在建筑史上是非常罕见的,所以有人据此又称桑耶寺为“三样寺”。

图片

  另外,在“乌孜”大殿东大门前有一高达九层的格古康,意为展佛殿。每年藏历一月五日和五月十六日,将巨幅释迦牟尼绣像挂在格古康的高墙上,让人们顶礼,是谓展佛。在“文革”时,上面六层被拆毁,现只存三层。

  十二洲

  桑耶寺以象征须弥山的“乌孜”大殿为中心,在东南西北四面分别建造江白林、阿雅巴律林、强巴林、桑结林四座神殿,代表佛经上所谓四大洲,在四大洲的附近又建有参康林、参玛林、顿穷拉巴林、达角仓玛林、甲珠甲卡林、隆丹白萨林、桑丹林、那措扎扎林、白哈贡则林八座小神殿,代表所谓的八小洲,还有日、月两洲。


  东面诸洲(寺院),其色呈白水晶色,南面诸洲为兰琉璃色;西面诸洲为红玛瑙色;北面诸洲色黄,如天然之黄金。白、红、黑、绿四塔及围墙四塔分别在“乌孜”大殿四角成直线的地方,塔与殿角相距数十米。

图片

  白塔建在大殿东南角,形制与北京北海的白塔略,皆用石块、石板砌成,因塔体全为白色故名“白塔”。在塔基的方形围墙上,立有108座小塔,塔身方形,在腰部以上逐层收分如阶梯,上有覆钵形塔腹。但覆钵扁平而宽大,没有龛门,宝刹上置十七环相轮。在转经道旁有十六罗汉石像,分别雕刻在边长为0.74米的方形石板上,极为精致。

图片

  红塔建在大殿的西南角,造形极为特殊,塔身用砖石砌成,形方而实圆,状如覆钟,腰部以上呈环状纹,上部为覆钵形塔腹,宝刹之上置两段相轮,上为七环,下为九环,塔身为土红色并泛有光泽。

图片

  黑塔建在大殿的西北角。塔形也很特殊,塔身如三叠覆锅,刹盘上托宝剑。第二级相轮七环,上即瓶盖和宝珠。塔身为条砖砌成,全为黑色。

图片

  绿塔建在大殿的东北角,平面呈四方多角形。塔基甚高,沿阶数级而达第一层,四面各有龛室三间,内有塑像,每面都有明梯通往二层。二层每面只有龛室一间,亦各有塑像。第三层为覆钵形的塔身,上置相轮宝刹,刹身很长。相轮分为三级,每一级自方形托盘上置相轮九环,中间一段为第二级,有相轮七环,第三级有相轮五环。伞盖上承宝瓶和宝珠。塔身为绿色琉璃砖砌成。砖为土加粗沙烧制,质地坚硬,釉色苍郁而富光泽,极其精美。

  另外,在“乌孜”大殿正门口有一座石碑和一口铜钟,还有石狮一对,形制大小完全一致。石狮通高1.23米,形态古朴,豪放有力,嘴鼻突出,额部后缩,双目有神,背披螺吉,顶系宝铃,长尾上卷,两耳下耷。这些都是吐蕾时期的珍贵文物。

  大殿正门的门楣上原挂有清代皇帝所题“格鲁伽兰”的匾额,可惜现已不存。现在尚能见到的是大殿二门上悬挂的“大千普佑”清代匾额,长2.92米、宽1.38米,四周金龙框边,兰地金字,图章和落款均被毁掉,不知系哪位皇帝的手笔。

  桑耶寺建成后,赤松德赞命在此剃度第一批藏人出家为僧,号称“七觉士”,为西藏第一座佛、法、僧三宝齐全的佛教寺院。吐蕃晚期,朗达玛灭佛毁寺,奴隶平民大起义在西藏各地相继暴发,王于云丹这一支便在桑耶寺附近扎下脚跟。从此,他们既是山南地方势力的首领,又是桑那寺的寺主。十一世纪后,成为宁玛派的根本道场之一。

桑耶寺旅游攻略:

桑耶寺参观路线

参观要点

  桑耶寺在建筑上可谓内涵丰厚,据说整体结构是仿照古印度婆罗王朝位于摩羯陀的欧丹达菩黎寺建造,依照佛经中的大千世界布局。居中的乌策大殿代表须弥山,环绕的圆形围墙象征大千世界最外围的铁围山,平面近似坛城(曼陀罗)。其间,有象征日月的太阳、月亮殿,代表四大天王的四座佛塔,表示四方咸海中的四大洲和八小洲的各殿堂。

  桑耶寺壁画内容丰富,最著名的当属长达92米的“史记”,内容讲述了宗教对藏地历史的描述和久远的传说。另外还有“莲花生传记”(位于二层明廊南侧)、“桑耶寺全景图”,以及描述藏族先民风土人情的各类壁画。
  桑耶寺圆形“铁围山”围墙以内是芸芸众生所在的尘俗世界,众多塔殿可以随意参观,唯一卖票的地方是“世界中心”一乌策大殿。

图片

         参观路线

  桑耶寺的建筑规模宏大,布局奇特,初入寺中,也许会被鳞次栉比殿塔林立的奇怪布局所迷惑,但你如果了解了这些单独建筑所蕴涵的意义和在整个寺庙布局中所起的作用以后,你一定会为这座在建筑史上无与伦比的辉煌建筑群所倾倒、所折服。

  桑耶寺的建筑,据说是仿照古印度婆罗王朝在摩揭陀所建的欧丹达菩黎寺为蓝本而建的,全寺的建筑完全按照佛经中的大干世界布局:中央为世界中心须弥山,由一座藏、汉、天竺三种风格的三层“邬孜大殿”代表,大殿南北又建太阳、月亮两殿,象征宇宙中的日、月双轮,邬孜大殿四个角上分别建有红、白、绿、黑四座佛塔,代表四大天王,大殿四周还均匀分布着4大殿和8小殿,表示四方咸海中的四大部洲和八小洲:寺庙建筑群的外围是一道圆形的围墙所环绕,象征着世界外围的铁圉山。整个寺庙的建筑布局又和密宗的曼荼罗(坛城)有几分相似。
  如果你还为纷繁复杂的建筑所困的话,那么欣赏整个寺庙精妙布局的最好的地方就在邬孜大殿的顶层。在顶层居高四望,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分别是江白林、阿雅巴律林、强巴林、桑结林四大部洲,周围可见八小洲、日月殿和白黑绿红四塔星罗拱卫,精湛的构思巧妙的布局,将会让你叹为观止。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在大殿正门右前方,寺院自己新修了一座旅馆,大小与四大部洲殿相仿,在整个建筑布局中和整体风格不太协调,显得很突兀。不过这倒是方便了你我这样的旅行者。另外,在这个代表大干世界的小宇宙般的建筑群中,能有一座“属于”旅行者的建筑在我看来倒颇有点象征意义,它大概象征着旅行者和修行者最终的殊途同归吧。

  乌策大殿是桑耶寺的主殿,位于全寺的中心地带。大殿坐西向东,高为三层,底为藏式风格,中层为汉式,顶层为印度样式,因此“三样寺”的名称就是由此而来的。大殿和甬道回廊里均绘满了各种题材的壁画。除了一些你在其他寺庙里也能看到的传统的宗教绘画外,在桑耶寺邬孜大殿内围墙中层廊道上有著名的“西藏史”壁画,画中记载了从远古传说的罗刹女与神猴结合繁衍藏族开始,一直到宗喀巴创立格鲁派,止于九世达赖业绩。壁画长92米,洋洋洒洒,恢弘壮丽,被誉为西藏的“绘画史记”。此外在邬孜大殿一层和二层有“桑耶寺史记”,二层的南侧有“莲花生传记”等精美的壁画。在大殿门口左侧,有一块古老的石碑,上面记录了赤松德赞于公元779年发布的正式以佛教为吐蕃国教的敕令。大门正廊上还挂着一口历经千年的唐式古钟,这是西藏历史上铸造的第一口铜钟。据说是为纪念赤松德赞第三妃没卢氏(又有一说叫“菩提氏”),她带领三十名贵族妇女削发出家,成为西藏历史上的第一批尼姑。

图片

交通、餐饮和住宿

交通

  桑耶寺居于雅鲁藏布江北岸海布日神山脚下,前往颇要费些周折。首先要从拉萨或者泽当乘车在桑耶渡口下车(拉萨至桑耶渡口的班车车费:24元/人 车程为二~三个小时;泽当至桑耶渡口的班车车费:7元/人 车程为一小时),然后下车从一个写着“桑耶风景区”的门下进入雅江渡口登舟,有时会有人在门下卖“桑耶风景区门票”,10元/人。不过一般只要是乘坐大客车或中巴抵达,穿着上也随意—点儿,再和那些去桑耶朝佛的老乡一起进去,卖票的也多半不会找上你。

  过去需在桑耶渡口乘平底渡船过江,大概要花一个小时,票价根据船上乘客的多少来收取,3~10元/人,试着私下和船工商量一下或许可以少收点。外宾收费一般更高些。如果急着赶过江去的话,包船的价格仍是几年一贯的价:单程380元/船。所谓渡船,其实只是机动木壳无蓬船,每船可乘60人左右,船只破陋但仍结实。

  近来去桑耶寺可走近旁的过江大桥,取其安全快捷,但似乎远离了那种坐船过江的感觉,而更加接近现代城市。如何选择,视自身情况而定吧。

  坐船过江的,弃舟登岸,有桑耶寺的车在岸边接人到寺里,票价5元/人。早几年的东风大卡车现在已换成了中巴车,虽然路仍很烂,风沙仍极大,但比起以前在东风车厢满嘴沙子要好了许多,据说人来得多的时候,还是要用东风车开出来接人的。

  餐饮

  桑耶寺餐厅和桑耶寺招待所在一起,饭菜味道一般。炒面6 元,炒饭6 元,咖哩饭8 元,炒菜一般 10-15元/份。量很实在。啤酒6 元,酥油茶1元/杯(啤酒杯),三磅水瓶装 4元/瓶,五磅水瓶装 6元/瓶。

  出桑耶寺东门外有几间藏味餐厅和四川饭馆,其中一家用英文书写的“友谊雪域餐厅”还算不错。藏面4元/碗,甜茶2 元/杯,酥油茶5 元/壶,咖啡5 元/杯。

  桑耶寺餐厅一般人不多,原本独自一人或两三人在此看书、写旅行日记倒是蛮惬意。只是雨季时这里的苍蝇同样著名。高原的苍蝇个头奇大,桑耶寺的苍蝇奇多,不过作为背包客的你完全可以把这次用餐当作一种原始的体验。

  住宿

  桑耶寺招待所就在“铁围山”里,一个较为简陋的三层楼招待所,却是众多朝圣老乡和四方游客的汇聚处。

  进门左手第一间房是住宿登记处,住宿的价格随意性较大,三人间25-30元/床,四人间20-25元/床,五人间15元/床。寺院内住宿一层最便宜,但卫生很差,若能准备睡袋那要好许多,也有些图

  省劲又希望干净的背包族则是随身准备一个睡袋内胆或床单之类,也是一种解决方法。

  每层有一公共厕所,三楼的厕所没有屋顶,具有西藏“观天如厕”的特色。没有洗漱间,所有洗漱工作,都要到楼下院子里一口压水井旁完成,有时人多还得排位,可以相互帮忙。

  除了桑耶招待所可以住宿,从寺庙东门出去的桑耶乡里也有乡招待所,桑耶乡派出所里也有一个招待所。不过最好还是住在寺招待所里,晚上游客散尽的时候,月色下你尽可以漫步在佛经中的“大千世界”里,感觉可以完全融入整个寺庙之中,这可是在别处寺庙无法享有的感觉。

友情提醒

       桑耶寺在建筑上可谓内涵丰厚,据说整体结构是仿照古印度婆罗王朝位于摩羯陀的欧丹达菩黎寺建造,依照佛经中的大千世界布局。居中的乌策大殿代表须弥山,环绕的圆形围墙象征大千世界最外围的铁围山,平面近似坛城(曼陀罗)。其间,有象征日月的太阳、月亮殿,代表四大天王的四座佛塔,表示四方咸海中的四大洲和八小洲的各殿堂。

  桑耶寺壁画内容丰富,最著名的当属长达92米的“史记”,内容讲述了宗教对藏地历史的描述和久远的传说。另外还有“莲花生传记”(位于二层明廊南侧)、“桑耶寺全景图”,以及描述藏族先民风土人情的各类壁画。

  桑耶寺圆形“铁围山”围墙以内是芸芸众生所在的尘俗世界,众多塔殿可以随意参观,唯一卖票的地方是“世界中心”一乌策大殿。

  从桑耶寺东南地海布日神山俯瞰桑耶,完整的曼佗罗式的“坛城”将展现在你的面前,此地是拍摄桑耶独特造型的最佳地点。体力不好的话就不用爬上山顶,在山腰一座佛塔处就可以了,当然由于树木葱笼,你看到的寺庙圆形造型不如在山顶上的那么清晰。

  寺内光线昏暗,差不多是伸手不见五指,一定要带手电。

  乌策大殿晚上六点关门,寺庙的东门也同时关闭。由东门出去到海布日神山和桑耶镇上闲逛的人,晚了须绕道北门回寺。

  在招待所门外一左一右有两家商店,如果遇到停电,可以在店铺里买一支手电筒,在店里还可以买到一些矿泉水、可乐等饮料和方便面、饼干和电池一类东西。

  寺内与寺外均有野狗。无事不要招惹,更不能抚摸,以免跳蚤缠身。

固定链接  |  归类:西藏旅游  |   发布于:2006-05-22 10:45:11

上一页:探访西藏的第一座宫殿“雍布拉康”

下一页:好玩!Google+微软卫星地图(Flash版)

Comment


Post a Comment

(必填)

(必填) (不会被公开)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