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到底是什么?

Filed Under 每日导读 By 旅行者
Posted on 本文最后更新于
From links http://www.mjjq.com/blog/archives/1179.html

7月15日,青藏铁路观光旅游列车将正式启动。而在今年年初,关于西藏旅游就已经是欢声一片。去西藏啦!去西藏啦!似乎旅游的“西藏时代”已经开始。
当越来越多的驴友早早开始相约去西藏时,我们可以感到又一股浪潮的慢慢升起,也不禁产生这样的疑问,旅游到底是什么?是潮流,是盲目征服自然的跟风?旅游的理性到底在哪里?
贴上追风标签的旅游

今天旅游时代是“驴友时代”。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背起行囊,热衷于登山、穿越、溯溪、骑行等活动时,户外行走成为时尚。当然这种时尚是一阵风。现在,这阵风卷向了西藏。对于某些“驴友”而言,已经是游必称西藏。

为什么是西藏?其实理由很简单,西藏是最后的一块旅游胜地,因为交通不便的因素,造成奇货可居的热闹。一部分血气方刚的“驴友”,已经不满足于传统旅游的平淡,他们喜欢到人迹罕至的荒野山间,流连于遥远的民族部落。他们喜欢中国的西部,那里有不同的文化。正是这样,云南、贵州、新疆、西藏这些省份和自治区,成为排行榜上最热门的目的地,吸引着无数旅行者的目光。

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下,背包客们不断追逐着偏远的地方,仿佛只有人烟稀少处,才能承载起“旅行”的意义。“驴友”们是敢于尝试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们寻找别人还未去过的地方,充分体现旅游的“求奇”本能。

西藏游也是一样。现在,很多的驴友,是为了去西藏而去西藏。旅行本应是一种生活,纯粹个人化的,不代表流行的价值。

但在今天的生活中,和其他身份一样,它显然承载了过于复杂的内涵,我们视其为一种符号,以此来区别他人。于是困惑,这样的旅行,究竟在标榜什么?为什么只有人迹罕至的地方,才能作为旅途中的驿站?

显然,很多背包客的旅游还停留在“我来过,我看过”的层面上。为了行走而行走,也就因此失落了旅行的真正意义。还原行走的过程,更注重精神的注入。行走应该找一个意义,然后为了那个意义而行走。

失落的旅游人文关怀

近日,《无极》剧组污染碧沽天池的消息传出后,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另一事件则是《方便面在“啃食”黄山》的新闻报道,一时间,关于景区消费者对景区人文关怀的呼声越来越高。

提到旅游的人文关怀,大家能想到的往往是旅游目的地对游客的人文关怀。不论是从经济的角度还是从社会文化的角度来看,景区管理者对游客的人文关怀是理所当然。但关怀应该是相互的、双向的。

作为旅游景区的消费者,游客对景区的人文关怀一方面是对景区自然的保护,至少是不破坏,从《无极》VS天池,方便面VS黄山中,就可以明了这一点;另一方面是对原住居民的尊重。在前童古镇旅游时,记者看到众多的相机对这一对生活在古居中的老夫妇“咔嚓”不停,完全不管夫妇俩不乐意的情态。

被称为“民族文化碎片麦田守望者”的管祥麟认为,只有内心有对当地民俗人文的关怀,才能真正懂得它的精髓。旅游者失落的人文关怀,是不成熟的表现,也是旅途中浮躁的表现。

理性出游,何时成熟?

“喜欢一个人出去走走,背着行囊,去不认识的地方,可以自由地呼吸空气,自由地看天。或者可以认识不认识的人,遇见喜欢的事物。”这是网友肖念在自己博克中的旅游观。在他的观念里,旅游最关键的是修养身心,要做到理性出游。

他认为所谓理性出游,包含的最主要的因素应该是旅游的个性化。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自己真正想去的地方才是值得去的。而不是,哪里流行去哪里,哪里危险去哪里。比如沙漠穿越,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承受那份艰辛,超越了自己能承受的极限,危险就不远了。今年五一黄金周期间发生的库布齐事件让我们开始思索,虽然有我们救援机制不完善的缺陷,但在这种现状下,作为一个游客,在决定出游时更应该理性地将自己的实际能力与旅游难度作比较,并仔细地考虑自己的出行意图。

本文作者:倪松  原文出自:青年时讯

固定链接  |  归类:每日导读  |   发布于:2006-06-02 11:45:57

上一页:[图片] 木里-香格里拉目的地

下一页:什么是交换游?

Comment


Post a Comment

(必填)

(必填) (不会被公开)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