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四川:探究都江堰千年之谜
Filed Under 四川旅游 By 旅行者
Posted on 本文最后更新于2006-05-24 20:48:40
From links http://www.mjjq.com/blog/archives/171.html
探究都江堰千年之谜
大部分参观过都江堰的人都会对这项伟大的水利工程叹为观止,同时也会产生许多的疑问。十一月十叁日,都江堰开始进行四十二天的断流整治。这为研究这座古堰千年未解之谜提供了难得的机会。为此,记者专程赶赴都江堰市撷取一些奇闻佚事,以飨读者。 泥沙淤积是当今水利工程不解的世界级难题。都江堰历经两千多年,至今未有淤塞,以往人们都将此归结为每年的岁修,但近年的一个发现却带来疑惑,其中的玄妙令人称奇。
自动清淤系统巧夺天工
都江古堰每年都要在秋冬枯水季节截流疏淘,称为「岁修」,清淘的深度以挖到「凤栖窝」处的卧铁为准,现存最早的一块卧铁是明万历时所置,明以前以石兽为标记,据传李冰治水时就在此埋置石犀。
民间流传岁修时若挖淘过深,来年成都平原必发大水,反之,则可能出现旱情,但在前些年疏淘时却发现一个奇特的现象:每年输移到堰首的泥沙量平均在叁千万吨左右,因年份雨量不一,变化很大。但细心的人们又发现:在卧铁上淤积的泥沙厚度却年年大体相同,这一奇特现象使人们得出一个大胆结论:在此「停留」的泥沙始终是一个常量,就是每年不再清淤古堰也不会淤塞!
从历史角度看,这一假说也可成立,「水运系乎国运」,两千多年来蜀地历经战乱,岁修在古今都是一个巨大工程,很难想像在烽烟不断的年月能保证古堰的维护,事实上都江堰确也曾多次中断岁修,而迄今古堰保存完好,这说明一个完整的自动清淤系统在暗中保护护古堰,造福福人民。或许基於此发现,加上近年来岷江上游泥沙量趋少,岁修没再按惯例每年进行。今年截流维护古堰,是已停止岁修工程十年後的一次集中清淘,采用杩槎古法对岷江的内江河段进行彻底截流。这或可对上述发现进行进一步探究。
有水利学者用「流体力学」、「弯道环流原理」等对古堰排淤体系作理论分析,并模拟出简易模型,称此并不神奇。但有持异议者认为:用西方现代理论来解释东方古代文明未必尽然,若能对古堰的自动排淤体系作透彻研究,或可将它「克隆」到叁峡电站上游,除能节约大量的清淤经费,还能提高这个世纪工程的寿命。若真如此,将会带来世界水利学的一次革命。
水量调配精确犹胜电脑
都江堰童叟传诵的治水叁字经中最着名的「分四六、平潦旱」一句,是指都江古堰的水量调配功能。平时内江进水六成,外江四成;若遇洪水,此比例自然倒转,六成大水排到外江,四成水进入内江,如若水量还太大,多馀的水就会通过飞沙堰溢到外江,从而始终保证了成都平原无潦旱之苦。由鱼嘴分水堤、宝瓶口、飞沙堰组成的水量调配体系,人们看到,这的确比计算机控制还精确。四六分水的一个重要保证是鱼嘴的角度,两千多年前李冰没有经纬仪等现代工具,却将鱼嘴角度定得如此精确,,实令人称奇。另外,飞沙堰的高度也是分水合理的重要保障。今人勘测,从卧铁到堰顶要恰巧两米,高则不溢洪,低则不保水。一位年近七旬的老者向记者述说了一段故事:叁十年前,由於农田灌溉增加,川西大坝二十多个县的农民争水,并出现伤人事件。为加大灌溉用水,在岁修时将飞沙堰坝用水泥加高了八十公分,哪知夏天未至,春汛时成都北部的金堂等县就已成泽国,人们慌忙炸掉加高的水泥堰围,恢复古制,才保证了成都的安全渡汛。後来,大家还是从传统方法上找寻到了既增加灌溉,又保持泻洪的巧招:用传统坝材料竹笼石头加高围堰,春季水量少时,保证内江水量充足,洪水来时,竹笼石头都会被冲走,从而不会给下游造成洪灾。
都江堰之谜
●为何历时两千多年而未淤塞?
●飞沙堰如何能将数吨巨石由内江抛移到外江?
●为何古堰体系能自动调配水量,完成四六分流?此法可否用於黄河治理和叁峡电站等现代水利工程清淤?
●为何受水冲击最大的离堆和宝瓶口恰是结构坚实的砾岩,而方圆数百里的龙门山脉除此之外均为易被冲蚀的页岩?
●为何未受都江堰之利的岷江上游藏族寺院也把治水始祖李冰奉为神灵?
●为何截流所用的杩槎与羌族的桅杆相似?
●内江口的输水量小於各灌溉渠的用水总量,莫非有地下水与这些沟渠相通?
●伏龙观下巨大的洞穴是天然还是人为?……
「老天爷赐予的混凝土」砾岩不惧冲击古堰固若金汤
整个都江古堰受水冲击最多的是宝瓶口和离堆,恰巧此两部分为坚实的砾岩结构。这种被当地称为子母岩的岩体非常类似今天的混凝土,是大小石头在地心高温高压下挤压形成,後随地壳运动上升到地面。令人费解的是:除宝瓶口、离堆这一两百米是砾岩结构外,其它区域均是易被水冲蚀的页岩等结构,甚至在方圆几百里的龙门山脉,都难再寻砾岩地质。试想两千多年前的成堰时期,李冰不会有地质分析理论,为何大自然与人配合得如此精巧?专家们在这里也只好戏称:这是老天爷赐予的混凝土工程。
一位先後陪同过毛泽东、邓小平参观都江堰的老先生向我们说起一段佚事:在他记忆中,共和国开国元勋中除林彪外,均视察过都江堰。大跃进那年叁月初春,毛泽东到古堰视察。当地领导在介绍都江堰砾岩地质坚实,已保证水利灌溉两千多年,至今丝毫未损时,毛泽东却突然发问:「那麽一百万年以後呢?」众人一时哑然。後来,一九七○年中央调拨来上万吨水泥,将古堰易受江水冲蚀的部分一一加固,使本来就非常牢固的古水利工程,更加固若金汤。
历时两千年「生命力」犹在灌溉面积逾千万为「天府」富庶之源
二○○○年都江堰被世界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文化遗产。与其它「遗产」不同,都江堰仍是一个有「生命力」的工程,至今仍造福於川西平原。
说它是「活」的工程,其一是都江堰建成至今始终不断发展,仅从灌溉量来说,今天已由当初的二百万亩增加到现在的一千多万亩。据记载,鱼嘴分水堤的位置曾上下变化多次,修材料也有竹笼卵石、石条、铸铁等,现采用水泥灌。
其二,除李冰外,历代对古堰做了大贡献被称为「堰功」的有十二人,有记载的治水名士达一百叁十馀人,原临堰的「南街」一带,有专靠修堰为生的匠人,他们善於绑杩槎、编竹笼,家中世代相传很多治水技艺和谚语,虽有的已将失传,但当今现代工程、计算机等新技术又运用进来,给古堰赋予了新的生命力。
集思广益完成奇迹工程原是多民族交融合作成果
千百年来,受惠於都江堰的成都平原民众都把李冰作为神来祭奠,但在岷江上游两百多公里的藏族寺庙川主寺,却也供奉奉李冰。据当地一位干部介绍:由於原来岷江阻隔,在都江堰一个县城河道两岸语音都大不相同,甚至难以直接沟通。虽然此地为藏羌回汉多民族交往的文化走廊,但交通、传统文化等因素,很难想像藏族人会把与他们毫无关系的汉族治水家奉为神灵。莫非李冰治水时就与少数民族有沟通,并学习他们的经验,共同完成了伟大的都江堰工程?
此设想不无道理,相传每年农历二月二十六日和二十四日是李冰父子的生日,这两天当地都要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并模拟李冰率民众治水的过程和治水成功的欢庆场面,其中戴面具跳的神舞很像传统藏戏,而皮鼓舞又与羌族舞蹈类似。
另外,在传统治水用具上,也不太与中原地区相像,而更与岷江上游的民族地区接近。其中,背土石的尖底背篓,与今天藏羌民族使用的背篓相近;迄今仍沿用的截流用具杩槎,与羌族桅杆的结构、用料、绑扎方式非常类似。
石像出土证实确有其人李冰「真身」险化灰烬
自古都传说都江堰是李冰父子率人始建,但史书对李冰记载甚少,《史记》、《汉书》均仅有只言片语,於是有人怀疑李冰是个神话人物,历史上根本不存在。直至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东汉李冰石像的发现,这一「悬案」才有定论。
石像的发现者锺天康老先生向记者讲述了发现石像的经过:当年,由於修建外江闸门,都江堰着名的安澜索桥不得不迁建。一日,当时在文管部门任职的锺老先生无事到公园喝茶,邻桌是一帮开挖桥基的民工,一个民工气喘吁吁地跑来,问喝茶的民工管库房的哪里去了?这些人说中午了哪里找人,有什麽事?来者说要领一点炸药。众人问炸什麽,那位民工说外江挖到一块巨石,搬不动,只有炸掉。他接接说:怪得很,这块石头跟其它石头不一样,是黄沙石,上面像一个人头,但是方的……
职业的习惯促使锺先生立即赶往正开挖的叁号桥墩现场,一看,天啊!这哪是什麽普通石头,分明就是一尊古代石像嘛!他当即向有关部门汇报。经清理,这座俯卧的石像重见天日,襟前铭文朱砂犹存,上面用隶书浅刻「故蜀郡李府君讳冰」,左袖刻有「建宁元年闰月戊申朔廿五日都水橼」,右袖刻有「尹龙长陈壹造叁神石人珍水万世焉」。第二年,又一尊石像在开挖护滩基脚时被发现,第叁尊石像至今却未寻到。现在,李冰石像作为国家一级文物被保存在离堆公园中。
相关链接:
固定链接 | 归类:四川旅游 | 发布于:2005-07-19 01:38:21
上一页:四川甘孜州-得荣
下一页:成都春熙路的美味小吃[多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