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转成都:老成都-宽巷子-ZT
Filed Under 吃喝玩乐 By 旅行者
Posted on 本文最后更新于2006-05-24 21:26:01
From links http://www.mjjq.com/blog/archives/260.html
宽巷子窄巷子的由来: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准噶尔部窜扰西藏。清朝廷派三千官兵平息叛乱后,选留千余兵丁永留成都并修筑满城——即少城。清制规定森严,满蒙官兵一律不得擅离少城染指商务买卖。靠每年少城公园(今天的人民公园)春秋两季的比武大会,论成绩优异领取皇粮过日子。风雨中,如今的少城只剩下宽窄两条巷子。
在成都喧嚣繁华的闹市区中,至今仍遗留着一处“老成都”旧址,它象“活的”历史一般告诉人们几百年来成都人的生活方式与情趣。
据了解,国务院之所以确定成都为历史文化名城,是由宽窄巷子和文殊院、大慈寺三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街区支撑的。宽巷子和窄巷子就位于成都市古少城区域内的,是成都遗留下来较成规模的清朝古街道。成都建城的历史有两千多年了。如今,许多成都人知道城中有一处地方称为“少城”。
我问一些成都人,这里为什么叫个“少城”,却不慎其祥。其实“少城”的历史已经有两千多年了。成都有不少的雅号如蓉城、锦城、锦官城,其实成都还有一个雅号——龟城,或者说龟化城,这并非难听的称呼。《华阳国志·蜀志》记载,古蜀虽亡,其人尚众,秦于取蜀后二年,即公元前341年移秦民万家以实之。先后筑成都、陴、临邛三城,互为犄角。首先建设了“大城”作为蜀候、蜀相、蜀守治所。据说,当年建设成都的城墙很不容易,因为当地低洼潮湿,土质松软,需要取土填埋,故而屡筑屡颓,很花了不少时间。后来应地形而宜,立基础于高亢之处。结果不得已而为之,造成了成都城市的城墙南北不正,非方非圆,曲缩如一个乌龟,故而成都古代还称为龟城。在古代,神龟是吉祥灵异之宝物,人们便杜撰了神龟示迹的传说。《搜神记》中说,秦惠王二十七年(公元310年)使张仪筑成都城墙,屡筑屡颓。忽然,有一只大乌龟浮在江面上,到了东南角死在那里。张仪问巫师其中的道理,巫师说:“依龟的样子建筑城墙”。这样才造好了,所以成都又叫“龟化城”。
这座“大城”建好了以后,继而又在“大城”的西面,以“大城”的西墉为东垣,建设了一座“少城”(古代少小二字通用,“少城”小城也)。东西二城成为倚背之势。“少城”又为“大城”之前卫。“大城”是当时的蜀郡所在地,是军事政治中心。“少城”当时的行政级别是县治,号成都县,等同于咸阳,平时是商贾互市的经济中心,一旦有警,少城又成为大城的前卫屏障。这种设计的英明是被历史上的成都战争所印证了的。由成都建城的故事可以看出其悠久的历史和中华文明勤劳智慧之光彩。
中国人建设古城都有脍炙人口的传说,去年我到南京,就听到了关于南京建设城墙的传说,说当年朱元璋建设南京城墙,也遇到了筑城困难的窘况,南京城屡建屡颓,到大富商沈万山家借来聚宝盆埋在地下,才完成了建筑京城的使命,沈万山也因此吃了大亏,朱元璋嫉妒沈万山财大气粗,把沈万山发配到了云南。据江苏周庄说,丽江古城就是沈万山后裔建造的,这种说法,姑妄听之。
2000千多年前成都的少城,到了清代被称为“满城”。那是乾隆年间得名的。成都在秦代形成了“大城和少城”的格局,隋唐时期曾繁盛过,明未清初毁于战火,到了康熙年间,清朝为了巩固政权,在这里筑城,用来驻扎满蒙旗兵。
辛亥革命以后,拆除了少城的城墙,一些达官贵人来此辟公馆、另宅,使得这些古老的建筑得以保存下来。咸丰年间彭县人吴好山作竹枝词说:“本是‘芙蓉城’一座,‘蓉城’以内请分明。‘满城’又共‘皇城’在,三座城成一座城。”嘉庆年间成都人杨燮作竹枝词:“‘鼓楼’西望‘满城’宽,‘鼓楼’南望‘王城’蟠。‘鼓楼’东望人烟密,‘鼓楼’北望号营盘。”(“满城”在府城西,康熙五十七年建筑,周四里五分,凡五门,官街八条,胡同三十三条。)在引述这首竹枝词的时候,我不禁哑然,前些年,成都曾经流传过这样一个段子,以天府广场的领袖塑像为中心“毛主席向前(南,美国领事馆一带)看,豪华别墅连成片;毛主席向后(北,成都火车站一带)看,民工人涌火车站;毛主席向右(西,金牛区一带)看,农家乐里歌不断;毛主席向左(东,国营工厂区)看,下岗职工开小店……你看,这成都人自古以来就愿意摇着脑壳四面看,还要编成嗑子冲。
自从成都市的报纸上登载了宽巷子、窄巷子要拆迁改造的消息,引起了市民们的关注。这消息让成都人心中为之一动,于是,到那里留影的人络绎不绝了。一个春日融融的假日午后,我和女儿也到那里去照相了,在我们捕捉画面的同时,那不长的街巷里还有两位摄影爱好者在活动。我心里琢磨,当一个个刻画着历史遗迹的镜头进入眼帘的时候,每一个摄影者的心中都会如我一样的感叹和心动。在拆迁通知面前,在拆迁办公室面前,在看到拆迁工具横陈在拆迁办公室门口的时候,我想到,世事沧桑,当年的老街古巷大都被广厦大街所湮没,如今眼前所看到老成都数百年原滋原味的生活场景,即将随着新世纪大规模的城市改造而改变味道,今天捕捉的镜头,即将成为历史的记录了,不禁令人感慨不已。
走进宽巷子、窄巷子,你会为那里留下来的文化元素所慨叹。在这刻满岁月印痕的老街老巷中,值得注目的还是那里现今居住的形形色色的人家。青砖墙,四合院,高门楼,花墙裙,既有南方川西民居的的特色,也有北方满蒙文化的内涵。这里墙上古人留下的拴马石告诉人们,这里曾经住着大户人家。这里不同的大门装饰,告诉人们过去这里住户的门第区别。特别是老成都市民那种休闲雅致的生活韵味在这里体现的原汁原味。我去的那天是假日,也是个大晴天,有老人安享的坐在大门外晒太阳,有孩子们在简易的乒乓台上打球,有几个孩子嬉笑着追逐着玩篮球,茶馆里有喝着茶摆龙门阵的,树荫下家门口,有一桌一桌玩麻将的。特别有意思的是一些大门上春节留下的对联,“千年历史写满墙,少城文化写满房——自古珍贵”“苍天有情人间暖,别离少城几多愁——年华似水”“夫妻失业守铺子,清茶一杯过日子——天天有望”“你有千万不如我有铺面,少城无价硬是黄金不换——谁来接招”。可以看出,面临拆迁,这里的住户百感交集,也反映了当前时代市民百姓的感悟和期盼。这里还有一处最有意思的公馆式建筑——“龙堂”青年旅馆,据说国际知名,很多国外的背包客,或者说驴友们都知道这里。那里一进门就宣告“西装革履恕不接待”,那里的墙上贴满了国际背包客们在四川、西藏、云南旅游的体会和呼朋唤友的信息。也只有成都人,也只有在少城老街宽巷子,“龙堂”才会应运而生,才别有情趣。
寻古怀旧是生活中的一种文化。现代化的步伐越是加快,人们越是重视把历史的元素尽量的保存一点下来。上海新天地的做法是一种保存方法,就其商业运作来说可以说是成功的。但是,成都宽巷子、窄巷子是否照搬上海新天地的做法?我以为还要好好研究,千万不到处都照搬一个模式。比如,江苏周庄认为他们改变周庄居住功能为旅游商业功能是成功的,四川阆中就把周庄请来改造阆中。其实,我对周庄的做法就持保留意见,对阆中照搬周庄的做法就更不能苟同了。同样的,上海新天地在上海是房地产商的成功运作,那里已经成了外籍人士、外资企业白领、新新人类们聚会的场所。那种做法搬到成都来未必合适。我作为旅游者却感到那里没有多少值得观赏的东西,更谈不上什么石库门文化。那里保留下来的只是旧上海文化中的微量元素——建筑物的外衣,瓤子里却都变了味了。因为,老上海人在石库门的生活风情在那里已经荡然无存了。而成都少城老街宽巷子、窄巷子,如今还保留着更多的老成都的风情和内涵,抽去了这里内在的文化底蕴,只剩下建筑的表皮,也就成了戴瓜皮帽,穿长袍马褂,喝洋酒咖啡,吃麦当劳肯德基的另类了。所以我认为,保护老街古巷,不能不考虑那里积淀下来的人文内涵,要尽可能的保存一些那里过去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情趣和民俗风情。不要搞出什么“四川的周庄”“成都的新天地”来,那样就太扫兴了。
在宽巷子、窄巷子,拆迁已经开始了,我在一处拆迁房的院落门口,看到一只小狗儿,它带着迷惑不解和深感忧虑的眼光,看着自家的旧居已然成了瓦砾。我给它照了一张像,每当我看到那个小狗儿的表情,我的心里就有一种难以言表的滋味……我想,畜生尚有怀旧的情感,何况我们人类?
文、图/川耗子
固定链接 | 归类:吃喝玩乐 | 发布于:2005-08-15 04:03:51
上一页:四姑娘山-蜀山之后
下一页:8月15日历史记忆-日本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