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教: 酥油花-讲述藏传佛教美丽故事的神秘花朵
Filed Under 精彩网摘 By 旅行者
Posted on 本文最后更新于
From links http://www.mjjq.com/blog/archives/312.html
酥油是青藏高原藏族等牧民的奶油类食物,是用牛奶经过反复搅拌后提出的黄白色油脂。这种油脂呈凝固状,柔软细洁,可塑性极强。相传酥油花源于公元641年唐朝同吐蕃联姻时,文成公主携一尊释迎牟尼12岁等身像入藏,将其供奉于大昭寺。按印度传统的佛教习俗,供奉佛和菩萨的贡品有六色,即花、涂香、圣水、瓦香、果品和佛灯,可当时天寒草枯没有鲜花,只好用酥油塑花献佛。由此形成艺术传统。塔尔寺一位导游姑娘告诉笔者,在藏传佛教信徒看来,塔尔寺酥油花的产生与藏传佛教格鲁教派创始人、达赖和班禅两大活佛的授业者宗喀巴大师有关,酥油花的繁荣景象乃是宗喀巴的梦境。据说,这位诞生于塔尔寺所在地的大师曾梦见荆棘变为明灯,杂草化为鲜花,明灯鲜花之间千千万万颗珍珠闪闪发光,无比辉煌壮观。他醒后组织僧众用酥油雕塑再现梦境,于十五日夜供奉于佛前。所以在50年代以前,酥油花在展出后的当夜天亮之前必须全部焚烧完,以示昙花一现的结束。
酥油花虽名曰“花”,但其题材多样,内容丰富,主要以神佛祖师、文臣武将、飞禽走兽、花鸟鱼虫、山林树木、花卉盆景、楼台亭阁等组成各种故事情节,繁简得心应手,大布局的散点透视,局部的焦点透视,又巧妙地利用三度空间的立体感,形成完整的立体画面。由于不受时空限制,酥油花彩塑尤其擅长以大场面来表现复杂情节,继承佛教壁画中“异时同地”的处理方法,在一个有限空间里可将几十个故事情节在一个画面上以连环画的形式纵横交错穿插进行,看上去繁而不乱、浑然一体,如大型酥油花《释迦牟尼生平故事》。据悉,80年代制做的大型酥油花名作《文成公主》,主要以近三百个人物和长安、日月山、江河源、拉萨等地理背景构成,其中协调地配饰着奇花异草,汉藏民族和睦友好的历史场面得以逼真再现,非常壮观。
酥油花制作周期长,工序复杂,从准备工作(藏历十月)到正式展出(正月十五)历时三个月之久。为了使酥油光滑细腻,便于操作,先要把酥油侵入冰水反复搓洗、揉合、去杂质、增韧性,揉搓成膏状备用。塑造之前油塑艺僧先要沐浴发愿,进行宗教仪式。仪式毕,掌尺喇嘛和其他艺僧一起选议酥油花的题材,然后设计腹稿,精心构思、策划、布局之后,便分配给擅长人物、动物、花卉、建筑的师傅带领各自的徒弟,在气温零度以下的阴凉房间开始分头工作。首先是根据所拟定的题材内容精心绑扎基本骨架,用软革束、麻绳、竹杆棍子等物扎成大大小小不同形态的“骨架”,即所塑造的基本模型。其次是塑造形态。塑造的第一道原料是用上年拆下来的陈旧酥油花掺和上麦草灰,用棒捣砸成较硬而具有弹性的黑色塑造油泥,用这种黑色油泥在骨架上塑造成不同的形体,其塑法近似面塑或泥塑。基本形体做好后,须经掌尺喇嘛对形体姿态、尺寸大小、相互整体结构比例进行修改、审定后才算定型。第二道原料是在加工成膏状的乳白色酥油中揉进各色矿物质颜料,调和成五颜六色的油塑原料,仔细涂塑在做好的形体上,敷面描眉,塑花点蕊,一些特别之处还要进行饰金描银、点缀晕染。最后将塑造好的酥油花按设计的总体要求,用铁丝一一安装到位,即固定在几块大木板上或特制的盆内,高高低低,件件悬空,塑出大小各异的造型,大到数米亭台楼阁、菩萨金刚,小到三五厘米的花鸟虫鱼,成为布局完整的立体画面,情态逼真,栩栩如生。制作完成的酥油花画面要向前呈20度左右的斜度,一是便于观者稍抬头即可观全景,二是怕酥油花自上而下融化,上面的融液弄花下面的造型。一般而言,制好的酥油花,因受气温的影响,每隔一两年就要重塑一次。
由于酥油花的融点很低,15度就会变形,25度左右就会融化,为了防止体温对酥油花的影响,艺僧们在捏制之前都要把手浸泡在刺骨的雪水中,为防手温回暖,必须不时浸冰水、抓冰块,让手指保持冰凉。因此,每位艺僧都患有不同程度的关节病,甚至残废。如果没有对佛的虔诚之心和对宗教艺术的献身精神,是很难做到的。年复一年,阴暗的花房里,喇嘛艺僧们寒冷的手指尖汨汨流淌着属于春天和梦想的温暖色彩,在他们的心中,酥油花是会说话的花儿,讲述着尘世的渴望和藏传佛世界的五彩缤纷,讲述着美丽,讲述着向往。
塔尔寺酥油花的制作,有一套完整的机构和科学程序。寺里设两个专门制作酥油花的机构,一个叫“杰宗曾扎”一个叫“贡茫曾扎”,俗称“上花院”和“下花院”,两个花院相互竞争。三个月的时间里约30余名艺僧们遵守规矩,既不偷觑也不泄密,直到展出时才互见作品,然后由前来参观的群众和寺院僧人共同鉴赏,评选出最佳作品。负责酥油花制作的主管应巴尖措介绍说,今年用500多公斤酥油塑造的酥油花多为各种佛像、人物、飞禽走兽、树木花卉、亭台楼阁等,内容多取材于历史、宗教、神话故事,仅塑像人物就达150多人。在江泽民题写馆名的“酥油花馆”,笔者看到了今年的冠军作品文殊菩萨造像。细细端详,深感比腊像艺术生动形象,这是因为酥油质地细腻、润泽而微微透明,加进各种颜料后经过揉合,色泽内外一致,极富晶莹剔透的质感,加上塑工细腻传神,手法精致逼真,酥油的清香暗暗氤氲,令人叹为观止。怪不得有人评说酥油花的妙处在于使原本没有生命的酥油,变成有生命力和灵魂的艺术,向世人展示着佛教文化与各朝各代缤纷世界,达到人见人爱的境地。想到这是喇嘛艺僧用冷却麻木的手分毫不差捏塑的,笔者心头不由得敬意迸涌。
1594年酥油花传到塔尔寺后,该寺艺僧代代苦心钻研,终于将其发扬光大,成为塔尔寺“藏艺三绝”之首。僧人们相信酥油花是宗喀巴大师梦境的传说,无比崇敬地要让大师梦境在家乡年年重现。每逢藏历正月十五前,塔尔寺在九间殿的院外搭起彩棚,其内摆上酥油花架,棚内灯火通明(过去是酥油灯,现已改为电灯),从十四晚上正式开展,成千上万的汉藏群众、中外游人蜂拥而来,即为西宁地区“酥油花会”盛景。据说这一盛会在清朝初年时已远近闻名。当地老百姓把参加观赏酥油花称之为“浪会”,所谓“浪”就是游逛观赏的意思,佛法情趣盎然而生。
据我了解,酥油花这一宣扬佛法的纯宗教艺术,目前在塔尔寺已逐渐演变为节日艺术展品,宗教意味相对削弱,掺入了许多民间艺术的成份。酥油花的内容题材正在逐步通俗化,甚至将天安门也塑造出来。以前的单塑手法也己逐步发展成为立塑和浮塑相结合、单塑和组塑相结合、花架和盆塑相衬托的多种形式,引起越来越多中外艺术爱好者的关注。笔者注意到,塔尔寺今年冠军作品文殊菩萨造像的手指尖已呈融化之态。据导游介绍,放酥油花的柜子里是有空调的,不知是不是因为有时湟中会整个地区停电,以至弄得有些部分融化了。不知道酥油花艺术是否也能与时俱进,在各界帮助下研制出有效防止酥油融化的科学方法,让这讲述藏传佛教美丽故事的神秘花朵不要匆匆罢逝。人们早已开发了无烟酥油,不知能不能开发防融酥油?我相信,解决了易融问题的酥油花,载着喇嘛艺僧的滴滴心血,一定能傲视世界所有的蜡像馆,美丽到永远!
原文出自:《中国西藏》 作者: 那剑卿
固定链接 | 归类:精彩网摘 | 发布于:2005-08-25 02:31:13
下一页:藏传佛教:西藏-唐卡艺术的魅力